團隊的運作模式主要有以下3種模式:
1、專業分工:
本團隊成員包括各領域教師、導師群、資訊組長及老師、行政人員等,分別負責該領域的專業教學,及行政支援工作。
圖:討論校外教學方案 圖:討論圖隊成員任務分配
發展歷程 |
負責團體 |
負責人 |
工作內容 |
發想期 |
課發會及 |
|
決定校外教學日期及地點 |
想法的萌發 |
教務主任與自然領域召集人 |
教務主任吳月鈴 自然領域陳怡翔 |
討論課程走向 |
校內教學準備期 |
自然領域召集人 |
陳怡翔 |
1.設計課程模式, 2.與各領域說明校外教學 3.撰寫各科增能研習計畫 4.建置
WebQuest 網頁 5.設計校外教學任務手冊 |
社會領域 (地理教師群) |
曾靖雯、劉琇菁、游宏彬、石春華 |
依各班選擇動物的內容,設計教學講義與簡報,包含:全球氣候與地理人文介紹 |
|
藝文領域 表演藝術科 |
卓子文 |
設計課程講義與簡報,內容包含:劇本撰寫、分鏡表製作及攝影技巧 |
|
資訊科 |
石金城 |
設計課程講義與簡報,內容包含:影像剪輯軟體MovieMaker8.0使用方式與影像上傳方式 |
|
課程執行 |
自然與生活科技科 |
陳怡翔、林宛青、陳怡伶、彭美蓉、 |
課程情境營造、生物解說牌解讀、動物園環境介紹、解說技巧引導 |
社會領域 (地理教師群) |
曾靖雯、劉琇菁、游宏彬、石春華 |
大使裝扮設計、全球環境介紹 |
|
藝文領域 表演藝術科 |
卓子文、李郁恆、吳秀蓮、吳翌綺、 |
劇本撰寫、分鏡表製作及攝影技巧說明 |
|
班級導師 |
李郁恆、李淑慧、曾靖雯、陳翠萍、殷昭華、蔡美玲、江佳雨、魏貝如、黃頌真、張蕙婷、游宏彬、劉琇菁、林雅玲、劉乃昀、林陳群、游茹媄、李丹穠、鄭淑芬、呂怡萱、何淑真、楊智婷、石春華、簡如歆、李佳樺、陳怡翔 |
引導學生進行大使來了活動及家長溝通 |
|
校外教學前 |
課發組 |
楊小玫 |
校外教學行前說明投影片,透過廣播系統、電腦及投影機在七年級各班同步播放投影片進行說明 |
|
|
匯整各班進度及優良構想製作成影片,在WebQuest 網頁及學校網頁播放,以刺激學生的參與感與榮譽感,維持高度學習動機 |
|
成果統整分享期 |
資訊科教師 |
石金城、陳信宏、江俊龍 |
影像剪輯軟體MovieMaker8.0介紹與操作,作品歸檔與上傳 |
自然領域召集人 |
陳怡翔 |
撰寫復興影展計畫 |
|
課發組 |
楊小玫 |
初選複選收件與評選 |
2、 專業成長:
在專業分工的前提下,團隊成員間進行跨領域增能研習,以領域專業教師的分享、研習提升教師專業知能,讓教師專業知能整體精進。
圖:針對校外教學辦理教師增能研習 圖:研習內容討論
3、 團隊合作:
團隊成員間藉由小組的對話、研習及會議,結合行政、家長會的資源,以合作方式完成課程教學。
圖:提供並討論教學內容建議 圖:分享課程教學心得
日期 |
會議主題 |
參與對象 |
100/09/19 |
第一次課程發展委員會 校外教學提案討論 |
各處室主管、各領域召集人 各年級級導師、課發組長 |
100/10/17 |
第二次課程發展委員會 決定校外教學實施方案 |
各處室主管、各領域召集人 各年級級導師、課發組長 |
100/10/21 |
校外教學籌備會議 |
教務處、學務處、總務處 一年級導師 |
100/10/26 |
自然領域校外教學會議 目標動物的選定、腳本解說、 |
一年級自然科教師 |
100/11/03 |
社會領域校外教學會議 主要動物生長區域之地理及氣候教學資源、各國國旗教學資源 |
社會領域教師 |
100/11/14 |
第二次課程發展委員會 |
各處室主管、各領域召集人 各年級級導師、課發組長 |
100/11/16 |
自然領域校外教學會議 校外教學教學重點及教法討論、Webquest在教學上的應用說明 |
自然領域教師 |
100/11/17 |
社會領域校外教學增能研習 校外教學教學重點及教法討論、Webquest在教學上的應用說明。 |
社會領域教師 |
100/11/23 |
自然領域配課教師增能研習 校外教學進度討論、 |
自然領域教師 |
100/11/24 |
藝文領域配課教師增能研習 攝影入門、分鏡與劇本。攝影在校外教學課程中的運用方式。 |
藝文領域教師 資訊科教師 |
100/12/12 |
第三次課程發展委員會 校外教學課程檢討 |
校外教學相關領域教師 一年級導師、課發組長 |
100/12/14 |
校外教學行前說明會 校外教學教學運作模式說明、 |
一年級導師 |
100/12/16 |
校外教學實施檢討會議 影展比賽時程說明 |
校外教學相關領域教師 一年級導師 |
101/03/12 |
大使來了評審會議 選出通過複賽作品 |
校外教學相關領域教師代表 |
101/04/02 |
大使來了評審會議 決選得獎作品 |
校外教學相關領域教師代表 |
101/04/26 |
國一校外教學課程成果研討 |
校外教學相關領域教師 一年級導師、課發組長 |
101/06/04 |
親子天下教學專輯專訪 |
所有團隊成員及 |
陳怡翔老師 課程總設計師 自然領域教師 |
這是一段意外的旅程,也是一個夢想執行的過程。面臨突如其來的校外教學活動,只想賦與它更多的教育意義,結合學校不同領域的夥伴,共同分析自己課程的單元及校外教學地點「台北市立動物園」的特色,希望這次經驗可作為外來學習的連結及現有知識的驗證,隨著時事的發生,這課程不斷加入新的元素,雙十國慶、無尾熊、丹頂鶴等新聞成為我們營造情境很好的元素,年底的金馬獎更催生了復興影展的出現。 這個意外出現在行事曆上的校外教學,對想賦與傳統校外教學不同意義的我們,必須思考如何在短時間內達成跨足五個科目、44位老師、800位學生的課程設計,所以我們利用了WebQuest網路探索模式,透過網頁提供有意義的資料及學習架構,透過活動設計,讓孩子在逐步完成任務的過程中,學習到不同的技能,以部落格作為平台,減少了介面適應的時間,更提供短片營造學期情境,網站上的資源更讓孩子與指導者可以提前或延後學習,也有助於導師與家長協助與管理,避免學生迷途於茫茫網海中。 校外教學前我們設計了兩周的課程,包含生物解說、生態系、全球環境、劇本編寫、鏡頭設計,課程結束後我們設計了三周影片剪輯課程,讓孩子在校外教學前透過劇本設計對動物園有基礎了解,透過校外教學當天的活動建立起自己的故事,利用後續影片剪輯加深延續這樣的知識過程,對孩子而言製作影像是一個很有趣的過程,因為學校認真設計相關課程,在這之中他們更能體驗到影像的魅力,而比照金馬獎辦法的復興影展,更提供了展現的舞台,雖然時間短暫,但孩子的創造力卻令我們驚嘆。 感謝所有參與夥伴,願意試試看這樣的整合方式,在課程開始前積極參與教師增能研習與相關會議,提供我們各種意見,使得即便校外教學是大雨低溫(15度)的天氣,復興國中的孩子仍能享有特別的學習經驗。 這樣的一個課程得以成立,只要是因為學校各領域正常的教學,如果說生物多樣性是可以讓物種面臨環境變化時,保持應變的可能,那學校教學的正常化,如同維持課程與師資的多樣性,提供了學生面對未來的能力,也保持課程設計的各種可能。 |
吳月鈴主任 行政代表 |
初次接任教務主任職務,聽到「校外教學」由教務處主辦時,我覺得頭皮發麻!除了要擔心車輛、行程、學生安全…之外,校外教學地點---木柵動物園對國中生來說不太有吸引力,教務處又多了一項考驗:如何讓校外教學不無聊!我想既然是由教務處辦,那就辦出個真正的教學,最好能有課程特色!我希望所謂的「學習單」不要只是一張「單子」,而要有教學內容,最好能讓學生實作而非只是抄寫資料!這樣的想法在和怡翔老師討論後,竟然形成如此活化、創新的課程,真是令人驚訝於老師與學生的創意與熱忱。 感謝復興國中的教學團隊:「傻氣」的怡翔老師----拿著已做好的計畫去說服別人;導師群---願意配合利用班會、午休及課餘時間指導孩子的活動,給孩子不一樣的機會;七年級自然科、地理科老師---主動調整教學內容與順序,強化課程相關的教學;表藝科子文等老師---專業的教學與指導;資訊組、電腦科老師---教學與專業支援....等。是這樣的教學熱忱、這樣的研發能力、這樣的教師團隊成就了如此創新活化的課程。 感謝復中的孩子們---如此的聰明、活潑、有學習熱忱:100年12月16日、天氣雨、溫度16℃,又濕又冷的台北木柵動物園,因著這群冒雨一遍又一遍拍攝的孩子而溫暖、亮麗了起來;復中網頁上一部部「大使來了」的動物解說影片,展示著複中的愛與希望! |
卓子文老師 表藝科教師 |
在這次的活動中,真的讓我發現到教與學之間的互動與回饋,看見學生一步步的產出最後的作品,著實令人驕傲!之間的過程中,也曾出現過許多次讓人傻眼的結果,也就是說,好幾次我期望在教導學生後,能出現我想要的答案,卻往往發現不如預期,冷靜想想,原來是自己的教學過程中不盡理想,在思索與調整後,才逐漸從學生身上看到預期的成效或更令人驚奇的成果!此外,除了自己本身的教學外,透過團隊合作,更增進了資訊能力與其他領域間的互動與學習,真的是收穫滿滿。 |
石金城組長 資訊組長 電腦科教師 |
隨著智慧型手機、數位相機、攝影機等多媒體設備的普及,配合網路影音分享平台等數位時代的傳播工具與互動模式,數位影像的應用可說是目前學生成長環境所必備的一種表達能力。在這個課程當中,除了基本的數位影片創作所需相關的軟體、器材操作,更重要的是如何教導學生閱讀影像?如何透過影像與影片的創作成為一種發聲的方式。而結合其它科目的教材可讓學生在學習資訊軟硬體設備時更有興趣,效果比起資訊課本內的教學範例好上數倍,而學生在此課程學習後,能對上網搜尋資源、使用資訊設備技巧及影片剪輯軟體等都有更深入的了解。在教學團隊方面,能增加彼此課程運作的了解,進而製作良好的課程統合教學計畫,由共同參與的教學設計,不但可減少構思教材內容的困擾,也讓教學變得更輕鬆有趣。 最後藉由校外教學影片競賽,將學生分組創作的影片置放於學校網站上供所有師生觀賞分享,從學生觀看作品時的專注興奮、投入其中,進而加強了學生學習的成就感,也從中學習到他人的影片製作技巧,更加深了影片所要表達的知識內容。 |
李育恆老師 班級級導師 |
影像紀錄漸漸成為全民的運動了,如何拍攝出優質的畫面、然後再剪輯出兼具流暢度與視覺美感的影片,已經是每個人必須學習的技能。這次的校外教學,結合了戲劇的編排與攝影剪輯的學習,讓國一學生充分去嘗試這兩個部分,儘管交出的作品大多還有很多進步的空間,但對每個學生而言,這樣的機會已經讓他們開拓了影像紀錄的視野,也在每個人心中埋下種子,或許其中的某些人,將來真的在表演與影像拍攝方面,有很好的發展或成就。 |
地理科 |
劉琇菁老師: 透過這次的校外教學行前準備過程,學生可以更了解想觀察的動物主要生存的環境與國家文化特色,並在製作國旗,扮演大使的體驗過程中,讓學生獲得更豐富多元的學習。 曾靖雯老師: 這次動物園的校外教學活動,剛好可以配合國一地理「自然資源與生態保育」的單元。各組學生們在出發前已經規劃好當天的參觀路線,以及他們主要想觀察的動物,並對該動物所在主要國家的位置、環境、國旗、服裝特色等能有所認識,讓學生對於該動物與地理環境間的關聯,有了更完整的了解。 游宏彬老師: 學生藉由自己喜愛的動物,認識其所在地區的自然環境,再到動物園完成「採訪」的作業,學到比地理課本更豐富的知識 |
圖:教學團隊教師與優等影片製作學生合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