受精卵的發育

 

受精卵的發育方式

卵生;  卵生動物把卵或受精卵排出體外,或掩埋土砂中(如蝗蟲、龜、某些蛇類等),或留樹皮空隙中(如蟬),或水域中(如魚、蛙等),然後藉太陽的輻射熱發育孵化成幼蟲或幼體。藉卵黃的養分而發育, ;卵較大. 如;魚類、鳥類、兩生類、爬蟲類屬之。
卵胎生: 卵胎生動物的受精卵則停留在母體的生殖道內,藉卵本身的卵黃質發育成幼體,一待成熟,母體的生殖道收縮將幼體連同卵膜(vitelline membrane)排出體外。所以卵胎生動物的胚胎受到母體的適當保護,孵化存活率比卵生者較有保障。行卵胎生的動物有部分的鯊、孔雀魚和大肚魚,毒蛇、昆蟲、 硬骨魚、鯊魚等。

 

胎生

胎生動物的受精卵一般都很微小,少卵黃質。在母體的輸卵管上端完成受精,然後發育成早期胚,並下降到子宮,此後就埋入母體的子宮內壁,藉胎盤(Placenta)和母體連繫,吸收母體血液中的營養分及氧氣,把二氧化碳及廢物交送母體血液排除。待胎兒成熟,子宮收縮把幼體排出體外,形成一個獨立的新生命。哺乳類動物中除鴨嘴獸、針鼴是卵生外,其他的都是胎生動物

 

 

 

 

 

脊椎動物產卵及受精卵發育情形比較

脊椎動物由魚類→兩生類→爬蟲類→鳥類→哺乳類,演化上漸高級,產卵數漸少,育幼上也越完密

        魚類:體外受精,產卵量多,無卵殼如鱈魚年產數百萬顆卵於水中,卻

          不照顧,只有極少數長為成魚

    兩生類:體外受精,卵產於水中,無卵殼,不照顧。

    爬蟲類:體內受精,卵產於沙地或泥濘地,,多數不照顧。

    鳥類:體內受精,產少量卵,親代以體溫孵化,並照顧除雛鳥至獨立。

    哺乳類:卵產最少,卵細胞極小,受精卵在子宮發育,並由母體提供養

           分受最完善保護,育幼母性,主要因腦垂腺和卵巢激素影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