染色體

什麼是染色體....        

  承載生物體內所有遺傳物質的構造稱為 染色體(chromosome),能夠被特定染劑染上顏色。平時細胞核內的染色體延長成絲狀,分散於細胞核內,染色亦深淺不一,稱為 染色質(chromatin)。但在細胞分裂的過程中,染色質不斷地濃縮捲曲成粗細一致、染色均勻、但長短不一的緊密物體,是為染色體。

19世紀時,由於已經知道精細胞除了細胞核外並無多餘的細胞質物質,所以遺傳物質一定位於細胞核內。然後在20世紀初由於顯微鏡技術的進步,可以順利觀察到染色體(chromosome)在細胞分裂時的行動,這種行動也符合了孟德爾兩大遺傳定律,因此科學家推論染色體便是遺傳物質。

1902年,蘇頓(W.S.Sutton)提出染色體學說,清楚指出在兩倍體生物中,成對的兩條染色體為同源染色體(homologous chromosome),其中一條來自父方,另一條來自母方,形成配子時,每一配子只含有同源染色體的其中一條。     

染色體包含了DNA與蛋白質,是一種高度摺疊的構造,平時呈細絲狀散佈於細胞核內,細胞分裂時便聚縮成如下圖的型態.

 一筆細胞遺傳資料就是一個基因,而基因是由細的雙螺旋 DNA(去氧核醣核酸 ) 所構成,所以也可以說細胞遺傳資料就是DNA。DNA 平時是散亂分佈在細胞核中,但當細胞要準備分裂時,DNA 便會與 組織蛋白 (Histon) 結合,然後纏繞起來,成為巨大清楚的染色體,尤其當染色體複製完,尚未分開時,若我們將染色體染色,透過顯微鏡,便可看見清楚連在一起的姐妹染色體 

  
染色體複製後所形成的姐妹染色體

在上圖中,DNA以類似繩子(DNA)纏繞在珠子(蛋白質)上的方法,一層又一層的聚縮,最後呈現出我們所熟悉的染色體型態。基因(gene)則是在DNA上面的一段序列。

體染色體與性染色體....    

        每一種生物個體的細胞,它們的遺傳資料,即染色體的數目,是特定的。例如大猩猩有48條,青蛙有26條,果蠅有8條,碗豆有14條,我們人類是 22 對加 2條,也就是 46條,其中 22 對是 體染色體 (autosomes),而有 2 條是 性染色體 (sex chromosomes),可以是(X , Y)或 (X , X);人類是由性染色體決定你是男生還是女生,若是男生, 就擁有(X , Y),若是女生,則是(X , X)。性染色體中長度較長且兩臂明顯的,稱為X染色體;另一個則一臂甚短,稱為Y染色體。果蠅的性染色體與人類不同,果蠅具有三對體染色體和一對性染色體,其X染色體具中等相對長度,且臂不明顯 ; 而Y染色體反較X染色體長,且兩臂明顯。編號順序則以染色體長短由長排列到短(1對最長、第22對最短)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