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明: 此頁內容提供教師在教授本單元時的參考!

【植物的觀察】 教學活動指引

教學示例 說明
【確定問題】

 本組負責觀察A區的「植物」,並且要在研討會上介紹本區的植物及本區的植物分布圖,不過要記錄資料時,我們發現必須先確定以下的疑問:

  1. 本區的植物是屬於哪一大類植物?
    (蘚苔、蕨類、裸子植物、被子植物) 
  2. 本區植物的特徵是什麼?
    (要判斷葉型、葉序、葉脈、花型、花序、花色、花瓣的數目、果實種類、子葉的數目為何?)
  3. 本區的植物有無其他的用途? 
  4. 本區的植物有無特別的氣味? 

【蒐集資料,規劃工作】

  1. 蒐集資料:
    我們由坊間書籍、圖書館、專家、行家、網站去蒐集相關的資料,例如:
    資料一:
    參閱(做個業餘植物採集家)這本書中植物的各項特徵 
    資料二:
    參閱(台灣常見的木本植物、 蘚苔、 蕨類)的圖鑑 
  2. 規劃觀察工作:
    為了讓全班同學都能清楚了解本區的植物,所以打算畫一張本區植物分布圖。 
    製作本區植物護照(內容包括植物名稱、植物分類、植物特色、植物功能、原產地)。 l為本區植物製作分類檢索表。
☉確認問題:
一個「題目」,經過多方面的考量之後,知道它的性質、可能影響到它的因素、未確定的關係等等,也就是察覺到它「可探索」的空間。並依此一認識,擬定研討的目的和方法,經過此一思考,就知道要做什麼了。

☉此一「可探索空間的開拓」,常常需要教師的引導和開發,並協助學生將紛雜的意見整理出幾個工作方向和方法來。 

☉提出策略的階段:
(就是「打算怎麼做」) 「主意」可能是學生自己提出的、也可能參考專家的做法再調整的、當然也可能教師提示的。 ※學生想出來的方法,未必和本模組預先所想的辦法相同,教師若能對學生的獨創性加以尊重,依著學生的想法去協助他們實現,則將更能鼓舞其學習的熱忱。 

☉有時,教師把附錄三的「活動單」印給學生,要學生完全照著那個過程去做,則事情會進行得很快。不過,這樣一來,學生的自主性、創意空間都沒有了,學習熱忱也降低了,所以並不鼓勵這樣做。該「活動單」是提供給教師在指導學生時「參考」用的,不是「宣示」用的。若是活動由學生自己來規劃,可能做法會不同,這也是我們應該鼓勵的。

【執行觀察與整理資料】
  1. 我們觀察植物的外觀,將其特徵紀錄下來,再利用這些資料去查植物圖鑑,來查出植物名稱。
  2. 植物名稱確立之後,植物的原產地、分類、特徵、功能便可以由書中查出,如此便可建立植物護照。 
  3. 植物護照建立好了之後,便可以製作簡易的植物分類檢索表,以方便供他人查詢。
  4. 最後繪製本區植物分布圖‚使觀察更完整。
☉這階段的工作主要是:安置儀器、處理執行中所發生的各種阻礙、運用圖表登錄資料。

 ☉體會只有切實細心的觀測、不偏頗的採證,才能獲得可信的資料。也只有依據可信的資料來推論,所得的結論才不會謬誤,這些實作活動對「科學態度」的養成、「科學本質的體會」會有很大的助益。

【資料分析與研判】
  1. 由觀察中發現:本區蕨類植物較少,可能與環境的濕度有關。因蕨類喜歡生長在陰濕的環境,所以陽光強烈照射,乾躁之處較少發現。
  2. 蘚苔類多半生長在灌木叢底下之土壤表層,其原因也和牠喜歡陰濕之地有關,灌木叢底下較不易受太陽照射,所以適合牠生長。
  3. 再許多樹幹上可以發現有一些附生植物,例如:蕨類、蘚苔植物、靈芝、地衣、甚至有其他不同種木本植物附生在上。
  4. 完成學習單 Ø 尋找學習單上所要求之葉片形狀,各貼一片在學習單上。 Ø 心手合一感覺表(觸摸植物樹皮的感覺) Ø 葉序之分辨(互生,對生,輪生) Ø 花的生長方式(畫出即可) Ø 校園植物調查表
☉這階段的活動主要在於分析及歸納資料。 由紛雜的數據中,理出一條條的規則或變化趨勢來,發現出特異的表現。
【結論】 
  1. 結果與心得:
    本小組在A區觀察植物的結果發現,植物真的是多采多姿,而且每種植物都有其特色與功能,對人類提供了各種服務(例如:淨化空氣、觀賞、食物來源、藥材、建材、水土保持…等),我們真的要感謝植物及愛護植物。 
  2. 檢討與改正:
     a. 有些植物長得蠻像的,例如:蘇鐵與台灣蘇鐵,羅漢松和蘭嶼羅漢松,若不仔細分辨可能會弄錯,所以可能要將植物的細部特徵弄清楚才能驗明正身。
    b. 有些植物正值落葉期,全株植物無葉無花也無果,只有光禿禿的莖,如此就可能比較難判斷其為何種植物。此時可請教老師予以協助判定,而且植物分類檢索表也要按照非落葉期之特徵來做。 

【評量】

 本活動之評量採以下幾種方式進行:

  1. 經驗分享情形:
    聽取別組的報告,提出問題,記載別組獲得的資料和結果,回答別組對本組工作的問題。
  2. 小組報告:
    負責「觀察植物」小組將整個設計活動摘要記錄下來,其內容包括「活動名稱」、「目的」、「方法」、「資料」、「資料分析與研判」、「結論」。
  3. 成果展:
    展示該區植物護照,植物分類檢索表及植物分布圖。
  4. 利用競賽或活動,例如: 
    A. 樹博士大考驗 B. 驚奇箱 C. 聞香袋 D. 植物辨識搶答 E. 自然演替表演 F. 人工幻燈片 G. 看一眼,再找一個來 H. 我的樹 I. 拾荒 J. 大地尋寶
☉本階段工作在於提出成品或建構理論,依據歸納出來的一些特徵、性質、規劃性,給於一個詮釋或理論、看法。並且對於依此理論所偏離的、不符合的各項資料做了解釋。 

☉對所做的事,做一種檢討,並將新發現的問題提出來。

☉教師可為各小組的工作設計「記錄單」供聽講的同學記錄,並以記錄單上的問題來設計試卷。(參閱附錄一)

☉教師評分時,可依據:「報告撰寫之完備」、「研究方法之創新」、「資料的處理及分析能力」、「分工合作情形」等來評分

☉評量內容應涵蓋整個科學素養所包含的各項能力。